科學家揭示心臟代謝疾病的微生物組和代謝組特征
近日,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聯(lián)合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fā)表了題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員針對缺血性心臟?。↖HD)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設計,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級和對治療的反應。
科學家揭示鎂離子調控腫瘤免疫的機制
鎂是人體必需的礦物元素,鎂離子代謝異常與病菌感染和腫瘤等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但是鎂離子在免疫系統(tǒng)中所發(fā)揮的功能尚不明確。瑞士巴塞爾大學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鎂離子通過影響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D8+T)調節(jié)人體腫瘤免疫過程,相關成果在《Cell》發(fā)表,題為:Magnesium sensing via LFA-1 regulates CD8+T cell-effector function。
我國科學家研發(fā)出新型抗抑郁分子
裸蓋菇素是從毒蘑菇中提取的天然致幻劑,多項研究證實其具有治療抑郁癥的潛力,并于2019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認定為治療重度抑郁癥和藥物抵抗性抑郁癥的突破性療法,然而如何將抗抑郁作用與致幻作用分離尚存在難點。
我國人工牙釉質研究制備實現(xiàn)新突破
牙釉質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具有極佳的抗變形和抗振動損傷能力,然而牙釉質結構復雜、無法再生,如何修復一直是仿生領域的難題。近期,我國科學家在類牙釉質復合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研究成果發(fā)表在《Science》期刊,標題為“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型肺癌發(fā)生腦轉移的可能機制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變型肺癌在肺癌患者中占比高,其常用治療藥物為奧西替尼,該藥療效顯著,可延長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不足之處是接受治療的患者仍然會發(fā)生癌癥腦轉移,其轉移機制尚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靶點
在全世界范圍,每年為治療慢性疼痛承受巨大的經濟負擔,相關的治療效果卻不理想。阿片類藥物(如嗎啡)雖具有很強的鎮(zhèn)痛效果,但具有耐受和痛覺過敏等副作用。
科學家揭示腸道滲透壓變化的感覺表征和檢測機制
腸道內的滲透壓感應在攝入水時可迅速抑制口渴神經元,但外圍感覺神經元如何檢測內臟滲透壓的變化及其調節(jié)口渴的機制仍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利用類器官芯片實現(xiàn)人體肝臟-胰島互作仿生模擬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發(fā)了一種新的微流控多種類器官系統(tǒng),可以重現(xiàn)正常和疾病狀態(tài)下的人類肝臟-胰島互作。該研究論文發(fā)表在《Advanced Science》,題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
科學家繪制人類造血細胞蛋白圖譜
隨著蛋白質組學的迅速發(fā)展,基于質譜技術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已經在建立表型和蛋白質水平的聯(lián)結中作出了貢獻,這些研究工作包括繪制組織和細胞特異性蛋白質組成等。然而,轉錄后、翻譯后蛋白加工數(shù)據(jù),以及mRNA剪接與修飾相結合導致蛋白質多樣性數(shù)據(jù)并不完備。
科學家發(fā)現(xiàn)脂肪組織異質性生成機制
在哺乳動物中,白色脂肪組織主要分為具有不同代謝特性的內臟附睪脂肪組織(EAT)和皮下腹股溝脂肪組織(IAT),它們的發(fā)育起源、身體部位、代謝特征以及響應的信號刺激各不相同。